人類自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及壽命大幅提升,但是失業率並沒有大幅提升。
我感覺很不舒服,也和我的室友鬧翻了,因此一個月後在復活節前夕就退學,再回去和父母同住,回到我簡陋、冰冷的童年臥室。血液大聲猛烈地敲擊著我的太陽穴,我告訴他我在這裡出生,我和他的護照外觀並無不同,他所說的英文是我最熟悉的語言。
我浪費多年的時間希望自己成為別人,但是一直到抗議活動的那一刻,我從來不曾希望自己身在別的地方,因為我從來不曾稱其他地方是我的家。從那以後,我就反覆不斷地看到這種觀點:在英國這裡身為黑人或棕色人種就意味著這地方不可能成為你的家。他在這座島的周圍畫了一道白線,命令我站在線外。我目送貨車載著又大又重的家當疾馳而去,我們則將唯恐打破的物品以及希望能夠熬過這趟旅程的植物裝進車子後面,告別了倫敦。他用他的言語和憤怒汙染了一切,我放眼望去看到的盡是鄙視和絕望。
等她年紀夠大夠強壯,可以提好食品雜貨不會弄掉後,母親就派她去中國商店依次買米或扁豆,或者小包的咖哩粉。我想住在城市裡並且下定決心要勇敢一點,於是選擇去了諾丁罕而不是倫敦,因為倫敦距離我成長的地方感覺有點太近了。名稱|漫無目的 aimless wandering |Norman normal solo exhibition|時間|2023.07.09(日)-2023.08.06(日)地點|Venue / 窯座 Yáo(台中市西區民生路126巷9號2F)詳情請點擊每一本日記,都是一份告白的軌跡。
它不僅一方面創造個體私密的經驗,也同時形塑出一個時代中對某些事物的集體認同。「瑪德蓮時刻」展覽以此思索作為出發點,探討今日感性與認同的構作技術與政治性。「日記」,一種古老的紀錄形式。從媒介/技術的角度視之,即是由於「模具烘焙」與「印刷」為中介,使得這種無論在哪裡,形狀與味道都相彷的甜點得以快速大量生產,因此成為了現代世界中「感知傳遞」的力量來源。
與其說是某種紀錄,我覺得更像是與自我保持距離的對話。《紅樓夢》除了寶玉、黛玉、寶釵的三角愛情故事,最精彩的當屬「鳳辣子」王熙鳳的「攤開覆雨翻雲手、施展爭風吃醋才」,賈璉偷娶尤二姐,王熙鳳設計將個性柔弱的尤二姐誘入賈府,墮下胎兒,更害得尤二姐吞金自盡。
生命福利處,簡稱「生福處」,一個經評估後讓申請人合法結束自己生命的政府機構。日記的紀錄除了文字,創作可能更貼近我的習慣。《追憶似水年華》中的著名情節之所以觸動不同地方、不同時代的讀者的共鳴,則更可能是來自於瑪德蓮蛋糕所創造的集體共感所賜。對照演出,正好呈現王熙鳳、尤氏姐妹以及賈母、秋桐等各種女性形象,在面臨情境考驗下的不同性格選擇,也最適合戲曲演員互飆演技,盡展藝術風華。
一切公事公辦的公務員。魏海敏主演的《王熙鳳》已是當代台灣京劇經典作品,本次再度特邀豫劇天后王海玲客串演出賈母,黃宇琳則飾演秋桐。「瑪德蓮時刻」這個展題與概念,是對「普魯斯特時刻」的挪寫並置轉焦點,從字面上感知主體的層面引渡回引發記憶及情感的「媒介(物)」上。《尤三姐》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兩劇皆為劇作家陳西汀為著名旦角童芷苓打造。
無聊的辦公室內一連串反思生命、荒謬連連的對話。在心理學領域,學者已以這個故事為根據,將這種非自主性記憶的召喚和引發情緒的催化過程,命名為「普魯斯特時刻」(The Proust Moment)或「普魯斯特效應」(The Proust Effect)。
原本亟於痊癒的他們,某次看診後在捷運上相遇相愛相知相惜,每當在彼此身邊,就彷彿有病的是這個世界。因此,「瑪德蓮時刻」嘗試穿透普魯斯特效應,揭示關於記憶的植入和再現、情感的萌生與傳遞,實與其背後的「感性召喚(技)術」有關。
一個快要下班的接近傍晚。我遇見的事物經由感受與思考後,透過精神反芻到我面前,成為了紙張、成為了粗胚。「瑪德蓮時刻」的命名與概念,是來自小說家普魯斯特的意識流名著《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的典故:小說中,主人翁吃到了沾了紅茶的瑪德蓮蛋糕,此味覺經驗牽動了他腦裡的深層意識,因而使得平日那些無法通過理性「回想」的記憶與感情湧現而出。本展期冀再指出的是:瑪德蓮這種貝殼狀的糕點之所以風行,與歐洲當時(約莫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金屬烘焙模具的普及,以及印刷食譜書籍開始流行有著緊密的關係。我,紀錄著 過去/當下 的我發生的一切(認知者與被認知者的關係),兩個都是「我」,這讓看似如實紀錄的書寫,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主觀與客觀並存的狀態。【表演藝術】名稱|隔離島劇團《自然程序》時間|2023/7/6(四)- 2023/7/9(日)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詳情請點擊不是愚公不移山,你盡力了嗎?請選擇要不要接下藥丸。
而媒介/技術在其中的作用雖能被意識到,但卻又時常被隱藏和忽略。組合成一齣厭世社會裏的黑色喜劇。
有了愛,他們一起面對細菌,面對他人,面對自己。《尤三姐》由「京劇小天后」黃宇琳領銜主演,將性情剛烈卻真情不悔的三姐表演地淋漓盡致
然後,他們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麼鹽埕鼓山的房屋都比較矮小,不像我家附近是一排排的大樓呢?」 好奇是主動學習的開端,我們把孩子的問題轉化為專題探究的契機,以跨領域合作方式,設計文史壽山社區踏查、美學壽山美術館藝術鑑賞、探索壽山老街定向越野等課程,引導學生進入「尋探老屋生命線」學習旅程。文:李宛倫、陳珮文、鄭珮妤(高雄市壽山國小教師) 受限於既定的時間與空間框架,「學校生活」通常難以為孩子建構與真實世界的連結。
身為學校老師的我們想要跨越學校的空間定義,突破領域科目的時間限制,讓親師生一起實踐回應真實世界的教育行動。與屋主互動過程中,孩子感受老屋滿滿的人情味。為了更深入瞭解老屋屋主的想法,與導師在語文課合作,讓孩子進行提問、追問練習。透過書籍知識、走讀觀察、訪談經驗,孩子對於新舊建築有超越個人喜好的解讀。
在孩子們擁有更完整的學習背景後,再次走出校園,訪談街屋主人,蒐集都市更新中老屋保存現象的不同意見,對於鹽埕街屋有了不同的認識與情感,在房屋的特徵中發現歷史刻印,深刻瞭解老屋保存所需耗費的心力及留存的價值,感受老屋真正的「生命力」。挑戰教師過往習慣「獨立作業」,合作成了跨領域間第一挑戰。
透過教師提問的引導,孩子要逐步解析收集的資料,不抄寫一模一樣的知識結構,而是根據學習策略整理出自己的解讀。有次四年級的登山課,孩子們在抵達南壽山觀景台後,眺望高雄市區,指認高樓地標,辨識自己的家所坐落的位置。
回到校園後,我們引導孩子理解街屋新舊夾雜現象背後原因並歸納出關係(文史課),孩子學習收集與閱讀二手資料並看見老屋生存困境。帶著美學課的攝影技巧、文史課的住屋知識及地圖技巧,親師生分組尋覓街區中各時代留下的老屋,分析老屋特徵,拍出第一手觀察照片,以自己的雙腳、雙眼帶回後續的學習資料。
師生一同「尋探老屋生命線」,回顧課程一路執行的辛苦,教師群也能泛出一抹滿足微笑。對教師而言,真實世界是一個需要與人互動合作的世界,因此課程準備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確認教學內容與課程的連結性,不同領域教師必須針對學習時間、學習內容,透過教學研究核對彼此分工。學習的快樂來自於內在動機,當孩子願意頂著太陽不斷前進,願意不斷修正自己作品,願意挑戰內向性格鼓起勇氣提出問題,願意絞盡腦汁整理出自己的想法,願意將學習市集的收入捐出部分給張啟華藝術文化基金會。再來由「文史壽山」(社會課)接棒,帶領他們閱讀資料,分析房屋特徵如何因時間與空間位置而有所改變,以回應孩子們在探索壽山時的提問。
」 孩子聽到的,不是以法規來談老屋保留的價值,而是屋主對於老屋的認同感與堅持。教師的第二個挑戰是跳脫過往知識的傳送者,成為學習策略的提供者。
在地學習,但不只是走到那塊地就好 「尋探老屋生命線」從街屋現場微觀事實,要推展到歷史脈絡上,是與課本編輯習慣不同的知識結構,教師將學習內容經過解構再重組後,利用學習策略的練習,培養孩子能夠針對資料進行解讀,進而能夠進行提問、追問等練習。這不是背多分的學習歷程,知識、理解、分析、應用、創作,反覆運作在跨領域學習內容過程中,一層層堆疊才能凝結出孩子對於訪談時的提問,以及在學習市集分享的內容。
當教師之間的交流能夠打破慣性,不以同溫層相互抱怨取暖,而是合作課程設計、分享教學模式,教師的學習轉變成了開啟孩子學習的鑰匙。與此同時,我們總是不斷思考,怎樣的學習才能深入且深刻?大張旗鼓帶著孩子走出校園就等同學習?絢爛的戶外行程就是學習? 對孩子而言,走出校園當然興奮,但在豔陽下奔走一個上午後,課程執行一個學期後,孩子仍能保持對於主題學習的興趣,甚至回到街區進行訪談時,會提前搜尋路線、交通工具,或是知道如何運用創作回饋給受訪屋主等。